kurawu

電影,畫畫

終於如願看了『狗十三』,和朋友討論電影名為什麼叫狗十三,十三代表了什麼。一個靈光乍現,我說,也許應該理解成狗B吧。

確實,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就是講述了狗B的少年時光。

青春,不一定都是無憂無慮的陽光燦爛,也不一定全是肆無忌憚的燃燒熱情,更不一定充滿著藍天和青草的味道。青春還有一個名字叫不由自主。被大人掌控,被成年人書寫,被長輩蹉跎成他們以為正確的樣子。至少我在這個故事里看到了我的青春,以前從來沒有人正視過,談笑過的灰敗頹唐。

李玩生長在單身家庭,而且還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最幸運的是爺爺奶奶掏心掏肺的愛著她,所以雖然她有得不到父愛母愛的孤寂,卻有受盡寵愛的任性。她是擰巴的,在父親那裡得不到的安全感在爺爺奶奶這邊通通得到了補償。所以她敢與父親對抗,也敢毫不掩飾的展示最真實的自己。

然而小孩始終是小孩,在東方家長的心中,小孩就是大人的附屬品,大人從來不會花心思去理解小孩,去聽取小孩的訴求。李玩想報的興趣班明明只有物理和天文兩個選擇,父親卻僅僅因為成績問題強硬霸道,自作主張的讓她報了英語。

她很氣,但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除了不理人和默默哭泣,就再也沒有其他能和大人抗衡的辦法。

故事的前半段其實還挺拖沓也挺不知所云的,雜亂的讓人找不到重點,尤其是硬塞在裡面的那段蹩腳的所謂愛情,更是又雞肋又無味,但當故事漸漸講順了以後,就真正開始吸引我了。

青春就是被迫接受一隻又一隻愛因斯坦,就是一次又一次指鹿為馬,三人成虎。李玩不是一定要一隻狗,她只是在乎愛因斯坦是否安全,是否幸福。這種設身處地的考慮是大人們從來吝嗇施捨給小孩的,所以大人們以為她只是捨不得一條狗,至於是不是原本的那一條在他們看來根本不是事。

影片用長的誇張的篇幅表現李玩尋找愛因斯坦的過程,甚至為了那隻狗不惜傷害爺爺奶奶,這是故事的一個重點,其實李玩真正要找的已經不僅僅是一條狗了,她固執的想找回來的是她的執著,她的堅持,她的追求。愛因斯坦在這裡更像是一個符號,代表著一個又一個被大人們自作主張強制丟棄的心頭好們。

後來李玩終於和愛因斯坦的替代品和解,就像她終於喝下一大杯牛奶,喝下一大口紅酒,甚至吃下一整塊狗肉。這些主動或被動做出的妥協每一個都讓人動容,這不就是我自己的成長歷程嗎,總有那麼多求不得,愛別離,貪嗔癡以及怨憎會。每一次妥協都代表著一道疤痕,每一次妥協都穿上一層新的鎧甲,越長大,離勇敢的不怕跌倒受傷的自己就越來越遠,越長大,那個真實的不帶一點偽裝的自己就越來越縹緲。

最後一場戲,李玩問她父親,當時你和媽媽是怎麼分開的,還是怎麼認識的,我記不清了,當聽到這個問題時,父親突然就卸下所有偽裝,蒙住女兒的眼睛痛哭流涕。我猜,父親是想起了曾經的回憶,想起了和那個錯過的人一起經歷的每一場意外和驚喜。他們的相遇曾經也非你不可,然而他們的分離卻草率的像一個玩笑,也許只是小到再也想不起來的一個矛盾,或者是賭著一口誰也不想先和解的氣。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這麼優秀的女兒居然找不到一個可以與之毫無保留毫無障礙分享的人。這是莫大的遺憾,也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滄桑。

不止青春,人生總是充滿了錯過,放下和學會。

這麼好的故事,有人看不懂卻亂放黃腔是一件讓人極為不爽的事。我後面坐的那一組人就是看不懂的人之一。後來的後來,李玩和表姐走在路上和愛因斯坦擦肩而過,李玩冷靜又淡漠的說,我剛才好像看見愛因斯坦了,表姐著急忙慌的拉著李玩就跑,迫切想幫李玩找回她最珍惜的愛因斯坦。但李玩從頭到尾都將自己置身事外,不急,不爭,不怒。事後她跟表姐說,我剛才真怕愛因斯坦認出我來撲到我身上。然後等表姐走後她一個人在空無一人的巷道里痛哭失聲。後面那一組人自以為聰明的說,她因為狗狗不認識她而傷心難過。我呸,差點控制不住冷笑出聲。

她不認愛因斯坦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深愛,她真的很怕愛因斯坦認出她的氣味。愛因斯坦好不容易忘卻過去展開了新生活,憑什麼要讓它想起,她並不能給它安穩與快樂。她哭是因為無助,因為自己弱小到要保護在意的人事物只能選擇放棄和遠離,這種無力感真的很讓人絕望。

她的成績突飛猛進,她拿到物理一等獎保送重點高中不是巧合更不是天才,是她為豐滿自己的羽翼,充實自己的資本而打響的戰役。生命的成長總是孤立無援,哪怕是被寵成熊孩子的小弟也避免不了成長的無助。一次次跌倒,沒有戰友,沒有同路人,只有自己,哪怕哭的撕心裂肺又怎樣,還不是只能灰溜溜的站起來繼續迎接下一次跌倒。

這個故事里我數次擔心李玩心中的弦會崩壞,可無論被現實如何磋磨,她居然都靠著對平行世界的猜想找回了支點。這就是生命的韌性。只要還有一絲一毫的希望,就不會輕易被打垮。

也許你會認為這個故事好致郁,其實它是先抑後揚,成長就是狗B,但我們總是可以嘲笑,調侃甚至蔑視這狗B的經歷和生活。

评论

热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