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awu

電影,畫畫

看完《流浪地球》的電影,趕緊回過頭來看一遍書。看完之後才發現書和電影完全是兩個故事。

剛剛和朋友討論完語言文化對思維方式的影響這個話題,就有幸閱讀了劉慈欣老師的《流浪地球》,這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那個話題。語言文化在某一方面確實會束縛住人的思維,但另一方面,語言也是無窮盡的,可以無限具象化人的思維。

就像電影和書表現出的兩個版本的《流浪地球》。沒有孰優孰劣,只不過前者完全是一種中式思維,而後者則是突破次元,突破國界,突破時間的一種世界語言,未來語言。

獲得雨果獎的老師果然不一樣,先不說那些天馬行空有理有據的想像,就說對文字的運用,就讓人肅然起敬。流浪地球只有短短二十萬字,但中途我幾度被劉老師手下的文字所構築的場景震撼到落淚。太厲害了。

太陽,星空,花草,四季,哪一樣不是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風景。我們又何曾想過,如果失去了這一切,我們會變得如何。跟隨劉老師的文字,我想像到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了,一次平凡的日出,一場悄無聲息的花開,都會讓人激動到汗毛顫慄,熱淚盈眶。

你以為書中只是探討了自然環境的變遷嗎,不,這只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書中討論的話題要多得多,深刻的多。看過三體的人也許都對劉老師的文風和要表達的東西有一定瞭解,作為更早誕生的《流浪地球》,已經可見劉老師科幻世界的現實意義。

人性。

四個世紀以後,經歷過失去太陽的彷徨,恐懼太陽的驚慌,經歷過更多極端的自然災害,還會像現在這樣把大把的時間精力投入到一段感情,一個得失,一場別離嗎。我認為不會,就像現代人無法理解一出生就被打上奴隸的烙印一樣,覺得那種當時認定的公理不可理喻。

所以我佩服劉老師構築的那個未來世界,地球都可以在星際中流浪,人怎麼還會糾結於誰先死亡,糾結於山盟海誓呢。畢竟宗教都已經不存在了,人們唯一的信念在未來而不在過去。合則聚,不合則散,這不是很自然的人的本心嗎,那是未來式的自由,也是新的開化。在危難關頭把生存的機會給更年輕有活力的人,這是災難和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教會人類的共同生存法則。

這些都是人類的理性,是未來世界持續發展的守則。

然而不可能永遠理智也是人類的共同缺陷。有人在面對太陽時恐懼到發瘋,有人在沉入黑暗時絕望到自殺,當然也有人在親眼見到所謂的真相和經過科學反復推演驗證的真理面前本能的選擇相信自己。這就是人類最容易落入騙局的地方。

相信自己。

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真理被證實的幾率更是難上加難少上加少。因為人們總是相信人多力量大,少數服從多數。所以劉老師為這個故事安排了一個極為諷刺的結局。

人類的逃亡成功了,而且是顯而易見的踏著真理的獻祭成功的。就那麼兩個小時,如果聯合國的軍人們能再堅信兩個小時,如果瘋狂的民眾能再多一絲絲理智,那些集人類的大智慧者就不必為了榮譽和尊嚴集體殉難。

他們是人類口中真正的希望之光。我很擔心,這5000人全部覆滅之後,剩下的人類該如何繼續存活。技術核心,領導核心,精神核心都已經在那個瘋狂的瞬間消亡了,剩下的人可想而知都是能力不足或者精神力不堅定的人,在未來漫長孤獨而絕望四伏的2500年中,他們該如何找到希望和方向。

當然,這只是我想多了,人類順利的找到了新的家園,延續了人類文明。

一個成功的故事就是會讓人思考好多,我不是科幻迷,但我迷劉老師的科幻。

评论

热度(24)